• 最新公告
  •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精神康复治疗
  • 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拟建医联体为精神疾病患者设“移动门诊”
  •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举行了“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我行动”60周年庆暨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据悉,内科患者中40%伴有精神问题,由于一些医生识别能力不足,容易出现漏诊,因此市精神卫生中心计划在三甲医院、社卫中心开设“移动门诊”,让精神专科医生进驻综合医疗机构,为心身疾病患者提供专科诊疗服务。

      作为全市唯一的精神专科医院,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走过了60年的发展历程。据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袁丁介绍,目前医院的服务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精神疾病治疗模式延伸发展到预防、治疗、康复、社区管理等全病程一体化服务模式,并且创立了一批特色专科,例如,睡眠心理医学科、青少年心理科、老年精神科、精神康复宿舍和社区精神卫生防治等。

      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叶向阳表示,市精神卫生中心推动了东莞市构建了以医院为重点、社区为依托、家庭为基础的“三位一体”康复模式。目前,全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药率、规律服药率、面访率等关键指标均排在全省前列。按关工作规划,东莞将力争到2020年,建立健全与猫石对话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精神卫生预防、治疗、救助、康复服务体系。

      昨天的活动中,有一个环节格外引人注目——院方为7名康复人员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出院仪式。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黎柱培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说:“此举是想消除对患者的歧视和,不是说得了精神疾病就得一辈子住在院。现在的治疗手段很多,效果也很好,只要经过系统的治疗,精神疾病患者也是可以康复回家的。”

      据市精神卫生中心有关负责人透露,精神疾病的总发病率为17%,通俗来说可分为重性与轻性。老百姓常说的“”一般是指重性精神疾病,发病率约1%,常见的有精神症、双相障碍等。而人群中更多的是轻性精神疾病,发病率约16%,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症等。

      “现在的治疗模式是患者觉得自己不舒服,然后才来医院挂号就诊,我们正在酝酿‘移动门诊’,为患者提供更多、更方便的就诊模式。”黎柱培说,市精神卫生中心计划与市妇幼保健院等三甲医院、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医联体,由市精神卫生中心派出专业医生,去到其他医疗机构坐诊。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设想,与精神疾病常被漏诊不无关系。黎柱培称,在综合性医院,有40%的内科疾病与精神科密切相关。“例如,消化科的胃肠官能症在我们这里叫‘心身疾病(心理因素性疾病)’,有些患者总是感觉胃肠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又没有问题,反复去看医生。其实这个时候医生就要考虑患者的病因是跟心理因素有关,‘胃肠不舒服’只是一个疾病的。”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黎柱培说,糖尿病患者中就有四成左右并发抑郁症,表现为失眠、不适等症状,但目前有些医生自己都不能辨别,只是在做对症治疗。“对于患者来说,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手段。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抑郁症症状,就应该多个学科合作来解决。为了避免出现漏诊,这也就要求各医院要加强综合科医生在精神科知识方面的培训。”

      黎柱培表示,设立“移动门诊”后,一方面可以让综合性医院的医生和精神专科医生在专业上互通互补;另一方面确诊相关心身疾病患者,就能转介到“移动门诊”,让患者就近治疗。

      根据《东莞市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7—2020年)》,2020年年底前,全市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不低于3.8名。按照这个目标,也就意味着东莞目前至少缺200多名医生。

      开设“移动门诊”会不会使得原本就捉襟见肘的专科资源紧缺问题将更加突出呢?黎柱培表示,自从2017年该院实行薪酬绩效制度后,近两年医生流失情况大大好转,都是净流入。此外,该院还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优化就诊流程,提高诊疗效率,减少人力环节,解决人力不足问题。“以后患者来就诊之前,可以先通过手机APP填写相关资料,进行初步评估,然后患者就诊,减少前期对接的环节。”

      全市精神卫生专业人才紧缺的现状则将在明年得到缓解。黎柱培说,目前东莞有200名社区医生正在进行精神科医生转岗培训,通过培训后,就能获得精神科职业医生的资格。这批转岗的专科医生将会分布在各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担当起基层的精神疾病患者的识别、排查、预防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