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军工上的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部三楼,一家名叫“Healing Coffee(治愈咖啡)”的咖啡馆已经露面大半年,3名见习咖啡师都是治疗情况已进入稳定期的出院患者。经过6个星期的培训和心理建设,他们轮流担任收银员、咖啡师、服务员等不同的角色。
精神障碍患者的“最后一公里”有更多的阳光洒入。越来越多的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后社会,也有越来越多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社区里持续得到治疗。
住在北蔡社区的80后吴先生(化名)每个月都会到医院打针进行持续治疗。北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生陶淑雯告诉记者,北蔡社区对接了1300个人精神障碍患者,有两位患者正在使用长效针剂。吴先生是其中一位,而且让他和父亲意外的是,自从去年7月《上海市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使用长效治疗药物工作方案》推出后,他成为了首批用长效针剂控制病情的患者,“不用每天服用药物,一个月打一针就可以了,我就提出了申请,体检,报告后并进行评估,我被纳入就长效针剂方案中。”每个月的一次相约,吴先生已经逐步走出疾病的阴霾,并且能够自食其力,在物流行业找到了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
看到儿子的改变,最为欣喜的是吴先生的父亲,“只要每个月来一次,可以不用吃其他口服药,很多年轻患者,使用针剂后也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平时工作和生活,保障了隐私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活质量。”
无独有偶,刘女士(化名)是其中一位。以往,刘女士每日服用的药物都需要家属“盯着”,有时候忙起来,难免会出现漏药的情况,没办法保障稳定药效。自刘女士选择长效治疗方式后,脾气情绪也比以往稳定,以往反复的病情也有所缓解,监护人照料的负担降低了。陪同刘女士一起来的父亲直言,“吃药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一个月一次的长效针剂方便还稳定。”
据了解,纳入项目后的长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费用报销将实施“一站式服务”。使用长效抗精神病药物费用将由患者医保和专项资金支付,对患者及其家庭来说相当于是零自负支付。
在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每周三开设的长效药物的专科门诊是医生们和病人们的一次相约。自长效治疗药物工作方案推出以来,杨浦区共23个病人在长效药物门诊接受治疗。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杜宇锋是这个专科门诊的医生,他说,长效药物比较适合服药依从性差、家庭监护力弱的患者,目前随着上海市长效药物治疗方案的推出,经济上比较困难的精神障碍患者也多了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目前对于这种治疗方案,一些病人和家属还有些顾虑,目前根据国内外文献研究,有较大比例的患者适合长效药物治疗。”
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防治科科长傅伟忠副主任医师透露,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正在慢慢正规化,多部门合作,形成齐抓共管的模式,从发病报告、发现患者、纳入管理,到我们监护、治疗,包括康复、帮扶救助、应急处置。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区后,这些患者理论上按照公共卫生服务,全部纳入(全科)团队作为慢性病管理,(签约的)家庭医生(管理),但以全科团队为主。
过去进了医院就是医院,社区就是社区。而今,对于精神疾病患者上海打通了社区和医院,构建了社区医院一体化服务。傅伟忠特别提到,从发病开始,从首诊发病开始,到出院,在社区康复,是连续的一个完整的服务模式,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会进行全程连续性的服务。与专科医院,通过社区为纽带,培养社区的精神科医生、、康复师、社会工作者等等组成一个(团队)。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们也会定期通过专科指导、随访,或者在社区进行康复指导,形成了一个精神疾病患者的一个服务闭环。
而在杨浦区,多方也在串起一个服务链。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和辖区内的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为有需要的社区康复患者提供相关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定期通过上门或电话的形式跟他们进行随访,了解他们的病情状况、家庭以及现实需求。如果患者在社区出现了病情的复发,社区的医生会联系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下社区的医生,多方一起上门评估患者的病情,并为其提供后续的治疗和指导。
除了“Healing Coffee(治愈咖啡)”外,也有很多精神障碍患者通过治疗后病情稳定,走进残联打造的阳光心园参加活动。
“大多数精神障碍患者从第一次发病开始,只要规律地吃药、积极融入社会,就可以逐渐恢复部分社会功能,胜任一些普通人的工作。”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防治科科长陈优说,“但很多病人由于长期脱离社会,出院后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功能衰退,有的患者因长期患病和药物副作用,动作会变得迟缓,与人交流存在障碍,这往往对他们今后就业造成很大困扰。”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社会融入等新的“治疗”方式,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并融入社会是精神卫生专家们也在不断努力的。陈优透露,在杨浦精神卫生中心内,医生会根据的兴趣和特长,建立诸如模拟超市、咖啡馆等多个实践性的职业能力培训平台。今年杨浦精卫也会与职业培训学校合作,处于病情稳定期的康复可以去职业培训学校参与相关职业证书的考试,学习中点、西点、咖啡制作等技能。
陈优坦言,精神科医师最大的职业成就就是患者回归社会,获得,就是让患者像普通人一样被社会尊重,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和,“药物的研发给予了这样的回归一份更多的可能性。这是我们精神科医师最大的职业成就,这跟过去的精神科治疗不一样。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精神科医生、康复师、社工将的新的融入到精神卫生、精神康复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