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公告
  •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医药
  • 全国政协委员曾芳:三份提案关注四川中医药如何作为
  •   参加今年全国的代表委员中,曾芳算是较忙碌的一个。作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她不仅要主持参与日常工作,还要抽时间来认真完成提案。“党的以来,党中

      参加今年全国的代表委员中,曾芳算是较忙碌的一个。作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她不仅要主持参与日常工作,还要抽时间来认真完成提案。

      “党的以来,把发展中医药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作出系统谋划和周密部署。而巴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中医药资源丰富,研究文化氛围浓厚。”昨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曾芳透露,今年,她共带了三份提案进京。“都是跟中医药有关的,四川中医药要有所作为。”

      曾芳在一份提案中提出,希望将川渝中医药一体化发展纳入国家发改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编制。

      为此,她提出了四条。建设川渝地区国家中医药综合示范区。将建设川渝地区国家中医药综合示范区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争取重大政策布局和倾斜支持。促进川渝中医药管理体制,医保支付、价格形成等保障机制方面大胆,在服务模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建设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形成辐射川渝滇黔的中医医疗服务集群,带动西部中医医疗、科研、教育等全方位发展;建设川渝中医药科技创新高地。通过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支撑,形成一批有国际推广运用前景的重大疾病防治方案,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一批重大科技,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等,形成部中医药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川渝中医药产业经济共同体。顾顺章灭门案依托川渝中药材资源优势,规划中药材生产布局、规范中药材种植生产、品牌打造和产业集成,形成以产业化、规范化为特色的川渝中药材产业集群,实现中药材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大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用户通过网络浏览医药类信息日均数亿人次。其中,慢病患者、老年群体、婴幼儿等易感人群及其家属对药品的信息获取、购买需求尤其迫切,互联网上的药品信息和交易服务成为需要突破的“瓶颈”。

      曾芳认为,未来需要大力推动“互联网+医药”发展,打通药品服务“最后一公里”,方便在线就诊、购药,保障用药知情权和选择权。

      首先,她要加快网络药品交易立法,促进线上就医购药的安全、规范对接。加快网络药品交易立法,加强监管力度,使具备综合用药指导服务能力、用药安全保障能力的互联网医院平台、在线交易平台等在有效的监管下,、有序地进入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曾芳还就此提出了对接医院电子处方、保障外配处方药品供应、对接平台内药店经营者的信息管理等具体操作方式。

      其次,曾芳运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对药品实现全程监管。她可通过立法对药品追溯进行约束和规范,实施药品一物一码序列化管理,以及药品信息在交易时的电子化记录和验证,以最终实现处方药在全供应链的信息化追溯,并推动药品信息线上化、公开化、透明化。加强部门与互联网平台数据共享,加大药品信息共享平台力度,支持平台上线运行全国一体化或分地域的药品信息及药品安全事件共享服务系统。

      此外,曾芳认为还应加强对处方药信息的规范管理和宣传。她建立由药品和卫生管理部门直接管理、专业学会协助管理的权威处方药信息平台,由专业学会组织临床专家对处方药的使用进行科普性介绍、病例分析等,增强对处方药药理药性的正确认识,正本清源,让有机会获得关于处方药的权威而易懂的信息。

      作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实习,曾芳“手把手”带过很多刚从学校走出来的实习医生。她认为,目前中医药专业学位硕士培养面临着中医思维弱化与中医技能退化突出、导师指导过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和规培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等诸多困难。

      为此,她提议要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且认为这项工作急需推进。

      在提案中,曾芳以学制三年、6个学期的标准,重新设置各阶段培养任务,构建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1+2+3”模式。具体包括:1个学期的中医经典集中强化学习;2个学期的跟师学习,强化中医临床思维;3个学期的临床培训,强化临床基础和专科技能。

      除此之外,她还构建“通”“专”并重的中医经典课程体系,将中医经典学习和思辨能力培养贯穿研究生教育的始终,构建“通”“专”并重的中医经典课程体系,形成“集中学习+实践巩固”的学习模式,强化学生运用中医经典、中医思维模式指导临床实践的能力。通过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设立2个学期跟师学习等方式,构建夯实“师承”与“院校”相融合的培养模式。还要构建“规范”与“个性”相融合的教育体系。充分体现中医人才成长规律,探索符合中医药规律和特色的教育体系,尽力规避“千人一面”现象。(记者赵荣昌)